《三兄弟詩集》 黃玉山 黃琨 黃六中 著
◇牛沖
9月,我邀請茅盾文學獎獲獎者喬葉老師到鄭州商都遺址博物院舉辦講座。喬葉在鄭州生活了20多年,對鄭州再熟悉不過,而她的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《寶水》則來自老家焦作的滋養(yǎng)。講座中,她講道:“故鄉(xiāng)是離開才能擁有之地。迄今為止,于我走過的創(chuàng)作道路而言,故鄉(xiāng)已然是一個不斷被拓寬的概念。某種意義上,作為我的精神原鄉(xiāng),故鄉(xiāng)就是一直在生長的文學?!?/p>
近日收到我的老鄉(xiāng)、也是忘年之交黃六中老師送來的剛剛付梓的《三兄弟詩集》,三兄弟一生的出走和離開,始終和故鄉(xiāng)牽絆共生。閱罷久久不能平靜,既共情喬葉之于故鄉(xiāng)的闡發(fā),又感嘆于家鄉(xiāng)項城有黃氏三兄弟這般的詩人。詩人飛廉曾在我的一次訪談中談到我們共有的故鄉(xiāng):“我們的家鄉(xiāng)項城,一個中原小城,一個傳說中鬼修筑的小城,最早閃爍在《左傳》上,大小戰(zhàn)爭的必爭之地;既是項羽那樣的蓋世武夫血液的源頭,也出產袁世凱這樣的人物,當然也孕育“建安七子”應玚那樣的文采風流。今天我們執(zhí)迷不悟寫詩,燈下散漫談詩,也正可以說明,江山易改,而文脈不絕?!边@段話既印證了《三兄弟詩集》自序中黃氏父親逃離戰(zhàn)火的不易,也說明這片土地上有綿延不絕的詩意。
詩集扉頁三兄弟寫道:“獻給父母親,獻給養(yǎng)育我們長大的土地?!痹谠|平原那片“有女不嫁星星坡,曬黃頭發(fā)漚爛腳”的星星坡,黃氏父母“披星戴月”養(yǎng)育了六個孩子,其中三位詩人。黃氏父母的咬牙供讀使得家族人才輩出,這一點我在與黃老師的交往中逐漸感知。
近些年,我對家鄉(xiāng)的風物習俗漸感興趣。一方面源于作家創(chuàng)作缺失素材的彷徨,另一方面也就像喬葉所言,故鄉(xiāng)是離開才能擁有之地。
《三兄弟詩集》讓我想到了項城南頓“建安七子”應玚的應氏家族,有一種斗轉星移、文脈不斷的時空感。《后漢書·應劭傳》載:“中興初,有應嫗者,生四子而寡。見神光照社,試探之,乃得黃金。自是諸子宦學,并有才名,至應玚七世通顯?!睉霞易咫m非貴胄,但應氏一門在東漢初到東晉近四百年間,尊儒崇經、學識淵博、關心時弊、盡忠職守,不僅得到了統(tǒng)治階級的青睞,也受到后代史學家、文學家的關注。其中應玚、應璩馳騁建安文壇,在文學史上留下不朽篇章。應玚有詩云“朝云浮四海,日暮歸故山”,恰恰點中了《三兄弟詩集》的核心要旨。
三位作者中,老二黃玉山畢業(yè)于河南大學,先后供職于河南日報、深圳特區(qū)報、香港商報,發(fā)表多種體裁作品50余萬字,退休居深圳。老三黃琨,曾任高中教師,在銀行系統(tǒng)歷任科長、副行長、銀行業(yè)協(xié)會會長等職,著有長篇小說《絕世神俠》和多部中篇小說。老幺黃六中,當過兵,做過編輯,在上市公司負責企宣和黨建工作多年,發(fā)表報告文學、詩歌、小說等20余萬字。三兄弟出走和回歸的一生既參與了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的波瀾壯闊,又共享了時代發(fā)展的紅利。他們是參與者、推動者,也是收獲者,也因此內心更為感激父母的養(yǎng)育教導之恩、時代給予的施展抱負的機緣平臺。三兄弟在自序中坦言,雖然兄弟間的性格差異及不同職業(yè)背景決定了表達有別,但其思想感情主題總體一致,離不開對父母養(yǎng)育之恩的追念,離不開對故土的深情眷戀,離不開對生命的謳歌和對生活的熱愛。
白居易曾言,“文章合為時而著,歌詩合為事而作”,三兄弟的創(chuàng)作恰恰印證了這句話。在《歷史的足音》《循著尊嚴的足跡》這兩首詩中,黃玉山將賦比興的表現手法應用于新詩的創(chuàng)作,在主題詩、敘事詩創(chuàng)作方面碩果累累,詩歌的氣勢、力量感一覽無余。黃琨在《重歸田園》中寫道:“遠離繁華歸故土,陋室雖小已自足。閑暇扶鋤理園菜,忙時幫鄰整田谷。煮酒品茶邀明月,哼曲弄字倚彎柳。名利寵辱隨風去,誰說老來不丈夫?”詩中的恬淡、自然,大有返璞歸真之趣。這讓我想起白居易的《問劉十九》:“綠蟻新醅酒,紅泥小火爐。晚來天欲雪,能飲一杯無?”生動地描述出一退休老翁的怡然自得之樂。黃六中的詩我多有閱讀。他的詩具有典型的故事性,總能從鄉(xiāng)土中打撈出普通人的傳奇人生,從小人物中觀察大人物的影子。通過詩歌去寫一個人的一生,并非易事,黃六中一直堅持創(chuàng)作詩故事,賦予了小人物燦爛的光輝,這是難得的寫作實驗。在《流星錘傳奇》《小人物》這些詩中,我們能看到歷史的荒誕和小人物無奈的虛無感。在《奠——母親十周年祭》中,悲痛貫穿全詩,猶如響器一般向著遠方吶喊,蘊含了作者對母親深深的思念,讀來讓人共情。
黃氏三兄弟的詩風格迥異,但是宗旨歸一。詩集的出版得到家族的一致支持,可見家族對文化傳承的重視。宗族文化傳統(tǒng)傳至現代,漸趨消散,加上交通工具的飛速發(fā)展,后人流散居住成為常態(tài),對豫東平原宗族文化沖擊甚巨?!度值茉娂返某霭娌粌H是三兄弟的文學創(chuàng)作留痕,更是黃氏一門家傳之所接,意義非凡,對后世必將影響巨大。就像黃六中詩中所言:“黃門家族,您的懿德誰能及/娘啊,兒一定將您的大恩大德大慈大美/傳訓給孫男娣女,讓世世代代永遠銘記/辛納百川,厚德載物,自強不息/做人堂堂正正,問心無愧/做事躬身力行,從我做起?!边@段詩不僅道出了黃門家族興旺發(fā)達的本質,也道出了豫東平原這片大地、潁水河畔、千年古縣項城生生不息的原因。